西峡县的清晨,总少不了一个穿绿马甲的银发身影。退休民警孙文锋带着 “龙乡义警” 巡逻时,胸前的党徽与马甲上的 “义警” 二字相互映照 —— 这抹亮色里,藏着他从警二十五年的赤诚,更藏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答案:当 “警力有限” 遇上 “民力无穷”,当 “退休离岗” 撞上 “责任不减”,能碰撞出怎样的平安火花?
一、初心不褪色: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 “护民” 坐标
公安工作的底色,从来系在 “人民” 二字上。对孙文锋而言,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换了种方式站在群众身边。
西峡作为 “中国恐龙之乡”,社情复杂程度不亚于一本厚重的治理考题。“警力就那么多,群众的期盼却像满天星。” 孙文锋退休当天就揣着笔记本扎进乡镇,20 天跑遍 17 个乡镇(街道),180 余次走访记满了群众的心里话:“菜市场早市总有人偷菜”“学生放学路段车太多”…… 这些细碎诉求,成了他筹建 “龙乡义警” 的最初动力。
展开剩余72%4.5 万字的《工作机制规范汇编》,是他交出的第一份答卷。这部凝结着 “枫桥经验” 智慧的手册,把 “五治融合” 理念拆解成 “组织怎么建、巡逻怎么跑、纠纷怎么调” 的实在招,让 “龙乡义警” 从 “想法” 变成 “章法”。有人劝他 “该享清福”,他指着社区公示栏里的治安数据笑:“群众说‘现在夜里睡觉都踏实’,这福分,比啥都值。”
从警徽闪闪到马甲素素,变的是制服颜色,不变的是 “群众在哪,守护就到哪” 的坐标。在公安队伍里,这样的坚守从不罕见:老民警把 “调解纠纷要先递杯热茶” 的经验教给新人,退休干部带着 “反诈宣传要讲土话” 的诀窍加入义警 —— 正是这种 “把责任刻进骨子里” 的传承,让公安工作的 “人民性” 始终鲜活。
二、民力聚成潮:从 “公安干” 到 “大家管” 的治理跃迁
“义警不是‘编外警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平安合伙人’。” 孙文锋在城关镇试点时,这句大白话解开了不少群众的顾虑。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 “政府干、群众看” 的隔阂;而破题的关键,恰是让群众从 “旁观者” 变成 “局内人”。
最初招募义警时,有人揣着怀疑:“这活儿没钱没权,图啥?” 孙文锋不解释,先带着老同事、老同学穿上马甲上街 —— 清晨在南关菜市场帮商户看摊,傍晚在学校周边疏导交通,遇着邻里吵嘴就搬个小马扎坐中间唠:“远亲不如近邻,为半堵墙伤了和气,值吗?”
看得见的变化最有说服力:试点三个月,辖区治安案件降了 32%,商户们主动给义警留热水,家长们轮流加入护学岗。从 “要我干” 到 “我要干”,孙文锋摸到了激活民力的密码:用 “接地气” 的方式让群众明白,“平安不是等来的,是自己守出来的”。如今 3330 余名义警遍布西峡,他们是菜市场的 “眼睛”、学校旁的 “护栏”、社区里的 “调解员”,把公安防线延伸到了最贴近群众的 “神经末梢”。
这恰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辩证法:警力是 “主力军”,但不是 “孤军”。当义警队伍成为公安力量的 “延伸臂”,当群众从 “被保护者” 变成 “守护者”,平安建设就有了最坚实的土壤。
三、治理有温度:小创新里藏着大逻辑
孙文锋和他的 “龙乡义警”,看似是西峡的 “地方经验”,实则戳中了基层治理的共通命题:如何让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答案藏在细节里。他协调公安业务骨干给义警讲 “反诈骗要盯紧老年人”“消防检查先看煤气罐”,把专业知识变成 “实用手册”;发现义警服装不统一,他跑遍部门协调解决,让大家 “穿得精神,干得有劲”;有人因家事想退出,他上门拉家常:“咱干义警,不就是为了家里人住得更安心?” 这些 “婆婆妈妈” 的事,恰恰让治理有了人情味儿。
从更大的视野看,这正是 “共建共治共享” 理念的落地写照。当公安部门提供专业支撑,当孙文锋这样的 “带头人” 搭建桥梁,当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就形成了 “专业力量 + 民间智慧” 的治理合力。如今的西峡,义警巡逻日志里记着 “张大妈家的门锁松了”“李大叔的电动车没拔钥匙”,这些细碎的平安拼图,拼出了群众最真实的幸福感。
银发映初心,坚守自成光。孙文锋用行动告诉我们:公安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基层治理的活力,在于让每个人都成为平安的建设者。从 “警徽” 到 “马甲”,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 “为人民守平安” 的誓言 —— 这,或许就是对 “坚守” 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李海朝)
发布于:河南省东南配资-杠杆炒股配资-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