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队的探照灯穿透夜空,扫过半个天际,随之而来的是一声接一声的防空警报,长长的音调成为了大家日常的伴奏。因为警报的频率和声音很像摩托车的发动机声,人们戏称它为“小摩托”。而俄军则将这种警报和操作系统称为“天竺葵系列”。随着局势的紧张,乌克兰的空中行动频繁,飞行的间隔越来越短,路径也越来越复杂,绕行技巧也在不断提升,面对俄军的严密防守,正面拦截变得愈发困难。
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乌克兰军队突然想出了一个妙招——改装农用喷洒飞机。经过一番调整,飞机的机翼下挂上了R-73空空导弹。这种改装的思路很直接,利用低空、低速的农用飞机与敌方的低空、低速目标作战,核心在于反应速度的差异。与其靠速度上的优势,不如稳扎稳打,慢下来反而能更容易捕捉到拦截的时机。
展开剩余77%回顾历史,朝鲜战争时,美军的空中优势显而易见,白天没有任何敌人敢与其硬碰硬。但是到了夜晚,朝鲜空军便巧妙地利用老旧的波-2教练机,依靠低空、慢速、小巧的机体钻入美军的雷达盲区,从而成功突袭敌军机场。这种战术被戏称为“查铺的查理”,它的成功让美军痛失了不少战机,尤其是在1951年6月14日凌晨,美军水原机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夜袭,F-86战斗机被炸毁,多个战机受损。尽管美军对这种战术进行了多次研究,直到1953年仍未能找到有效对策。
如今,乌克兰军队的这种做法似乎是朝鲜战争战术的一种现代版本。虽然目标不再是地面目标,而是无人机。改装的农业喷洒机,原本是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Z-137,广泛应用于东欧的农田。改装后,两侧挂上了R-73导弹,主要依靠红外寻标系统追踪热源。外界对于这次改装的具体细节了解并不多,包括飞控系统如何适应、是否有电源和导引系统的改造等都没有明确公开。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套方案路径清晰,执行起来简单,速度也非常快。
为什么选择农业机?一方面,高速的战斗机面对低空、低速的无人机时,难度极大。尤其是无人机常常像电动摩托一样,飞行时机群紧贴树梢,雷达回波微弱,热信号也不显眼,速度也不快。对于机群来说,拦截窗口极其短暂,一旦错过,就难以再次锁定目标。而农业机则由于飞行速度慢、飞行区域熟悉、机体简易,成了一个理想选择。改装后的农业机可以在低空中利用光电设备进行近距离锁定,提升了拦截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风险。夜间识别目标的难度依然存在,尤其是如何区分友军和敌军,也需要高精度的训练和操作。农业机的机体抗弹能力较弱,一旦遇到敌方火力威胁,必须提前规避。而且,挂载导弹后的航空平台在空气动力学和振动方面的改动,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技术挑战。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然而,这种创意的反无人机策略,也让人联想到美国曾经的类似尝试——将农业机改装成攻击机,简易而又坚固。乌克兰军队将农业机用于空中拦截,虽然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其背后的思路依然清晰:即使是低成本的作战平台,只要在正确的时机发挥作用,便能最大化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这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刻的思考:未来反无人机的真正解决方案是什么?用有人机拦截,虽然能击中目标,但成本太高;用防空导弹,虽然可以拦截,但却需要挑选合适的弹药;用电子战,虽然可以有效压制,但效果需要不断迭代。而最理想的方式,也许是用无人机来对付无人机。通过无人平台搭载小型空空导弹或拦截弹,利用机载光电设备进行目标锁定,可以使战术变得更加灵活且具成本效益。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无人机产业的成熟,像翼龙、彩虹系列的无人机不仅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如果将无人机用于反无人机的任务,技术上并不难实现。通过打通情报侦察链、指挥控制系统和机载传感器,完全可以将无人机转化为低空慢速目标的“防空节点”。此外,开发针对无人机的小型巡飞弹,守卫特定空域,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俄乌战争中,随着无人机的使用日渐普及,战场上的对抗不断升级。反制措施也在不断演化,电子对抗和网络抗干扰的技术需要不断更新,战术要敢于创新。乌克兰的农业机改装行动,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也展示了乌克兰军队在困境中探索解决方案的智慧。
从战场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和其他军队最迫切的需求是:尽量避免夜间遭遇空袭、保护平民安全、确保关键设施不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利用便捷的低成本方案,就成了军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最后,农业机挂导弹的做法,虽然看起来简单,甚至有人称其为“土法上马”,但这正是战争中的智慧:充分理解战术需求,善于利用手头的资源,才能在局势中找到突破口。至于它是否能够长期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尤其是飞控的稳定性、导弹锁定的准确性以及夜间的误判概率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数据检验。战术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设备本身,更在于系统协同和各个环节的配合。
发布于:天津市东南配资-杠杆炒股配资-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