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气滞型:月经周期紊乱,经前乳房胀痛,经行腹痛,色暗有块,伴情绪抑郁、善太息。
肾虚型:月经稀发或量少,色淡,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经崩漏(非经期出血)。
脾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量多、色淡质稀,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
血瘀型:月经推迟、量少、色暗夹血块,小腹刺痛,或经期延长、淋漓不尽。
血热型: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或深红,伴心烦口渴、便秘尿黄。
二、经典方剂与验方参考1.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肝郁气滞型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方解: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适用于情绪波动导致的月经紊乱、乳房胀痛。
2. 归肾丸(《景岳全书》)—— 肾虚型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茯苓。
功效: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适用场景:月经稀发、量少、色淡,伴腰膝酸软、不孕或卵巢功能减退者。
3. 归脾汤(《济生方》)—— 脾虚型组成: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炙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解: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适用于脾虚气弱导致的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4.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血瘀型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加减:痛经明显加延胡索、香附;经闭加牛膝、益母草;经期延长加炒蒲黄、三七粉。
5. 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血热型组成: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功效:清热凉血,固冲调经。
方解:丹皮、地骨皮、青蒿清热凉血;黄柏泻火坚阴,适用于月经提前、量多、色鲜红者。
三、常用验方及加减思路1. 肝郁血瘀验方组成:柴胡 12g、香附 15g、丹参 20g、益母草 30g、川芎 10g、当归 12g。
功效:疏肝活血,调理周期。
适用:月经先后无定期,经前烦躁,经色暗夹块,伴胸胁胀痛。
2. 脾肾两虚验方组成:黄芪 20g、党参 15g、山药 30g、菟丝子 15g、补骨脂 12g、当归 12g。
功效:健脾补肾,固冲调经。
加减:月经量多加芡实、煅龙骨;便溏加炒白术、茯苓。
3. 血热夹瘀验方组成:生地 15g、丹皮 12g、赤芍 12g、益母草 20g、黄芩 10g、栀子 10g。
功效:凉血化瘀,调经止血。
适用:月经提前、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暗红夹血块,伴口苦、便秘。
四、中成药推荐(需辨证选用)肝郁气滞:逍遥丸、加味逍遥丸(兼血热者)。
肾虚型:左归丸(肾阴虚)、右归丸(肾阳虚)、乌鸡白凤丸(脾肾两虚)。
脾虚型: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血瘀型:益母草颗粒、血府逐瘀胶囊。
血热型:葆宫止血颗粒、宫血宁胶囊。
五、重要注意事项明确病因优先:
月经不调可能由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疾病引起,需先通过西医检查(如激素六项、妇科 B 超)明确病因,不可单纯依赖中药。
青春期或围绝经期月经紊乱,需排除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周期调理原则:
经前期:侧重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如逍遥散加减);
行经期:以通为主,活血调经(如桃红四物汤);
经后期:侧重补气血、养肝肾(如归脾汤、归肾丸)。
禁忌与生活调摄:
避免自行服用含 “活血破血” 药物(如三棱、莪术),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
生冷饮食、熬夜、情绪波动易加重月经不调,需规律作息、调节情绪;
若出现月经淋漓不尽、大量出血、严重痛经等,需及时就医,避免贫血或感染。
建议患者至正规医院妇科及中医科联合诊疗,通过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方案,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如中药配合激素调理周期),以提高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东南配资-杠杆炒股配资-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