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炒到10万元的AI邀请码,一场持续四个月的舆论狂欢,一家突然清空社交账号的神秘公司——当Manus的官网突然显示"地区不可用",这场关于"国产AI之光"的争议终于迎来关键转折点。
事件回溯:Manus的突然"消失"与舆论风暴
7月11日,用户发现Manus官网切换为"地区不可用"提示,微博、小红书账号内容全部清空,仅剩微信视频号保留着与阿里通义千问的合作公告。耐人寻味的是,其海外X账号仍在更新,最新动态是预告旧金山徒步活动。这种"国内蒸发、海外活跃"的割裂状态,距离其3月爆火仅过去四个月——当时邀请码被黄牛炒至10万元,KOL齐声赞誉"AI王炸""上帝之手"。
展开剩余69%更早的伏笔已经埋下:6月创始人承认将总部迁至新加坡,7月初被曝国内裁员80人(核心团队40人转岗新加坡),而英伟达芯片禁令可能直接影响其模型迭代。从资本宠儿到紧急收缩,这家宣称"实现任务闭环执行"的公司,技术神话正遭遇严峻考验。
技术深挖:逆向工程还原"智能体"真相
技术社区对Manus的质疑集中在三点:一是其API接口设计与AutoGPT等开源项目高度相似,任务调度机制存在明显"缝合"痕迹;二是实测复杂任务时(如财报分析、代码生成),需频繁人工干预才能完成宣传效果;三是宣传视频存在剪辑疑点,部分演示可能通过分段录制拼接而成。
与ChatGPT+插件模式对比,Manus在效率上并未展现显著优势。更关键的是,其宣称GAIA基准测试SOTA成绩却未公开实现细节,GitHub无代码仓库,技术论文空白。这种"重演示轻验证"的做法,与其"通用智能体"的定位形成强烈反差。
爆火逻辑:营销操盘还是技术突破?
复盘3月传播链可见明确套路:饥饿营销(限量邀请码)、KOL矩阵(统一话术"生产力革命")、海内外差异化运营(英文官网主攻中文市场)。这种策略成功制造信息茧房——海外视频平台播放量仅数千,国内却形成刷屏效应。
行业观察者指出反常现象:本该引发技术圈讨论的创新,却集中在媒体圈发酵;标榜全球化的产品,实际用户九成来自国内;百万年薪招聘技术岗的同时,核心业务却面临裁员。这些矛盾指向同一个问题:Manus究竟是一家技术公司,还是营销驱动的资本故事?
商业迷局:总部迁移、裁员与资本博弈
新加坡战略有两种解读:规避芯片限制(需英伟达H100迭代模型),或迎合资本需求(Benchmark等机构偏好海外架构)。其B轮融资7500万美元后,明确将资金用于开拓美日中东市场,中国业务可能已降级为"试验田"。
裁员暴露更深层困境:复杂任务落地成本过高,C端付费转化率不足。最初设想的"AI超级应用"未能形成稳定商业模式,反而陷入"技术演示-融资-扩张"的循环。当资本热潮退去,缝合开源代码的"智能体"终究要面对商业化拷问。
AI创业启示录:技术泡沫与价值锚点
Manus案例揭示了AI行业的三个警示:技术透明度决定信任基础(开源验证与第三方测评缺一不可),资本预期需要理性管理(10万元邀请码式的炒作反噬品牌),垂直场景比通用概念更务实(从"上帝之手"到具体行业解决方案)。
当清空的社交账号成为注脚,我们或许该追问:在AI爆款与科技泡沫并存的年代,什么才是衡量创新的真实尺度?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指向整个行业的价值锚点。
发布于:山东省东南配资-杠杆炒股配资-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