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夏日,当人们尽情享受阳光与清凉时,有些心脑血管病患者却陷入担忧与困扰之中。每到夏天,他们都很难适应,高温高湿天气对血管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让血管“崩溃”,从而引发心梗或脑梗,甚至威胁生命。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高温高湿,血液集于体表,大脑心脏血液供应减少!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速度也随之提升,血流量有所增加,这无疑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人体的消耗在这个季节显著增大,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然而,此时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大,含氧量却降低,这本身就对人体免疫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了散热,人体会启动一系列生理调节机制,其中之一就是使血液更多地集中于体表。这一调节虽然有助于身体散热,维持体温平衡,但却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脏和大脑作为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极高。血液供应的减少会直接导致大脑和心脏出现缺血缺氧反应,轻者可能让人感到头晕、乏力、心慌,重者则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例如,一些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外出散步后,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这很可能就是大脑缺血缺氧的表现。
展开剩余72%2.低气压,大量排汗,血液粘稠,血管堵塞!夏季除了高温高湿,还常常伴随着低气压天气。低气压环境下,人体会通过大量排汗来调节体温,以维持身体的热平衡。然而,大量排汗会导致体内水分迅速流失,如果此时饮水量不足,血液就会变得黏稠。
血液黏稠度上升后,血液循环会受到明显阻碍,就像河道中水流变缓,泥沙容易沉积一样,血液中的血小板、胆固醇等物质容易在血管壁上聚集,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就可能堵塞血管,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如果堵塞发生在冠状动脉,就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冠心病;如果堵塞发生在脑血管,就可能导致中风。据统计,在夏季,因低气压、血液黏稠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明显的预兆,只是在突然之间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这往往就是血管堵塞发出的危险信号。
3.冷饮,睡眠不足,电解质紊乱,脑细胞,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在炎热的夏日,冷饮成为了许多人的最爱。然而,大量喝冷饮或冰水、暴饮暴食或厌食、饮食不当等行为,都可能对心脑血管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腹泻、水中毒等症状。而腹泻和水中毒会使人体内的钠、钾、钙等电解质大量流失,导致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肌肉的收缩等过程。电解质紊乱会影响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导致大脑细胞、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此外,夏日高温燥热,人们的睡眠质量往往会受到影响。睡眠不足不仅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还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许多上班族在夏季常常熬夜加班,第二天又早早起床工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诱发中风和冠心病。
4.情绪激动或紧张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夏季闷热的天气容易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情绪容易激动或紧张。对于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来说,这种焦虑、紧张的情绪更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催化剂”。情绪激动时,人体的交感神经会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的负担加重。同时,血管也会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曾经有一位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与家人发生争吵后,突然感到剧烈头痛、呕吐,随后昏迷不醒。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脑出血。这就是情绪激动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典型案例。因此,在夏季,人们应尽量保持乐观情绪、平和心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散步、旅游等。
夏季高温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人们在夏季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合理饮食,规律作息,调节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守护好自己的心脑血管健康,安然度过夏日难关。
参考资料:夏季心脑血管疾病为何高发 刘国昇 心血管保健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
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宣传素材。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北京市东南配资-杠杆炒股配资-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