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字元凯,生于公元 222 年,京兆杜陵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畿是曹魏时期的重要大臣,,历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尚书仆射等职,封丰乐亭侯,以善于治理地方和军事谋略著称;父亲杜恕,在曹魏历任散骑黄门侍郎、幽州刺史等职,以刚直不阿、敢于谏言闻名。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他却不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自幼聪慧的他博览群书,接触到各种经典著作和历史文献,他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儒家经典《左传》更是情有独钟,自称有“《左传》癖”。
青年时期,他就以才学闻名乡里,受到了当时许多名士的赏识。曹魏时期,杜预凭借父荫入仕,初任尚书郎,后又担任过秘书郎等职。
正始年间,曹魏政权内部斗争激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逐渐掌握了政权。杜预的父亲杜恕因为与司马懿的政治观点不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最终被贬为庶人。杜预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在曹魏时期的仕途一度受阻。
司马昭掌权后,杜预才开始被重视,被任命为尚书郎,同时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从此与司马氏有了姻亲关系。很快,司马昭就封杜预为丰乐亭侯,并在任尚书郎四年后,他就被转参相国府军事,成为司马昭的重要亲信。
展开剩余71%公元263年,杜预作为主力军统帅钟会的长史随军参与了灭蜀的战争,并在钟会试图谋反的变乱中依靠智慧幸免于难,这期间钟会的许多僚属都遇害。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杜预也开始平步青云,他先后担任过河南尹、安西军司等重要职位。在担任河南尹期间,杜预致力于整顿吏治,打击豪强,改善民生。他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使河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泰始四年,杜预被任命为度支尚书,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经济事务。在任期间,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政策,如改革税制、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等,为西晋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杜预在担任度支尚书期间,还非常重视军事建设。他很有长远目光,为朝廷提出了许多关于军事方面的建议,如加强边防、训练水军等。这些建议得到了司马炎的采纳,为后来的灭吴之战奠定了基础。
咸宁四年,司马炎接受羊祜的建议,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地区,继续准备灭吴大计。杜预到任后,对双方的军事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因此制定了 "水陆并进、分兵合击" 的战略,决定从荆州上游和中游同时出兵,牵制吴国的主力,然后派水军顺江东下,直取建业。
第二年,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杜预作为西线指挥,负责攻打荆州地区的吴国军队。他首先攻克了东吴的重镇江陵。
在攻克江陵后,杜预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率军东进,攻打东吴的其他地区。他命令部下将领王濬率领水军顺江东下,直捣东吴的都城建业,自己则率领陆军在陆上配合水军作战。
公元 280 年,孙皓投降西晋,东吴政权灭亡,西晋完成了统一大业。在灭吴之战中,杜预功勋卓著,他也因此被晋武帝封为当阳县侯,食邑万户。
灭吴之后,杜预并没有立即返回朝廷,而是留在荆州地区,负责战后的治理工作。他深知,战争结束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是当务之急。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安抚百姓,减轻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他还注重发展教育,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在他的治理下,荆州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下来。
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百姓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后来,杜预被司马炎征调到朝中任司隶校尉,但是他在途中行至邓县时就去世了,终年63岁,死后被追赠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史书评价杜预 "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式人物,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物。
唐太宗时期,朝廷让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入文庙配享孔子,杜预在其中。
唐德宗时期,朝廷接受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建立武庙,当中就包括杜预。
宋徽宗时期,宋朝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其中也包括杜预。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发布于:福建省东南配资-杠杆炒股配资-怎么办理加杠杆炒股-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